据中国医药报讯记者朱国旺报道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日前在北京联合发布2011修订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新版指南的编写和审定由全国10多位著名血液病学专家共同完成,该指南为我国肿瘤医生诊治多发性骨髓瘤提供了最新的权威科学指导。
据了解,新版指南围绕疾病基础及临床应用展开,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和鉴别诊断、规范治疗及疗效判定做了严谨而科学的修订及完善。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指出:“新版指南在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上增加了对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与骨髓瘤的免疫表型细化、浆母细胞淋巴瘤、HHV8阳性浆母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进一步帮助医生对多发性骨髓瘤做出更准确、全面的规范化诊断,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疾病进程。同时,新版指南将通过医生引导病患进行持续的新药巩固疗法,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实现早期、及时、足量、足程治疗,从而达到疾病可能的最大缓解,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
黄晓军同时强调了新版指南中对注射用硼替佐米的临床应用有新的表述:明确它对初发和复发难治的不适合接受骨髓移植患者的治疗方案的核心地位。注射用硼替佐米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抑制蛋白酶体对细胞内重要蛋白质的降解,干扰细胞调节信号,使细胞内蛋白不断堆积,从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延长生存时间。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起源于浆细胞(一种在骨髓中生成的白细胞),正常的浆细胞负责生成对抗感染的抗体,而癌变的浆细胞——骨髓瘤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而且不能正常工作,导致身体出现如贫血、骨痛、骨折、免疫力下降、高钙血症、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症状。目前,多发性骨髓瘤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二,已经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
专家观点
容易被误诊
多发性骨髓瘤属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应到血液科就诊;但目前大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知度普遍偏低,患者常由于去错科室导致误诊。新版指南的主要撰写人之一、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路瑾教授介绍说,多发性骨髓瘤会导致患者身体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如骨痛、骨折、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等。由于这些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所以患者首先就诊时,非常容易选择其他科室,这部分患者占60%甚至更高。路瑾说:“很多患者前来就诊时,都会先讲一段非常曲折的就医故事,基本上每位患者在来血液科就诊之前都有1年左右的就诊史。譬如会因为骨痛、骨折而到骨科就诊;因为呼吸道感染而到呼吸科就诊;因为肾功能不全常去肾内科就诊。”
同时,路瑾还指出,我国多发性骨髓瘤重症患者比国外更多,这和我国患者比国外的患者就诊时期更晚有关。
血象出现异常应警惕
如何早期发现多发性骨髓瘤?路瑾指出,在常规体检中有几个指标异常可能提示是多发性骨髓瘤:一个是血常规检查的时候有贫血等血象异常时,患者应同时去血液科就诊,咨询专业医生,确认是否是因为患上多发性骨髓瘤而导致;再有生化检查时,如果发现肌酐、总蛋白升高,特别是总蛋白升高,应特别注意,很多早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都是因此被发现的。另外,在影像学上如果出现和年龄不相符的骨质疏松、轻微外伤后骨折等都提示可能是该病。
多发性骨髓瘤致病原因尚不明确。路瑾说,此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但是没有一个确定的因素肯定与其有关,比如环境辐射、病毒感染,都可能跟它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研究显示这两者是绝对相关的。
新药的发展为治愈疾病带来希望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仍是不可治愈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治疗会越来越困难,表现为更难获得缓解,缓解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因此,其治疗目的是获得疾病缓解,延长缓解持续时间,进而延长生存时间;同时改善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策略为尽早获得疾病的完全缓解(CR)。黄晓军说,随着像硼替佐米等新药的不断问世,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目的由原来追求疾病的稳定,已转变为追求疾病的完全缓解。最近国外也有一些资料表明,如果该病达到完全缓解,有20%的患者是不会复发的,这意味着被彻底治愈。“但这只是潜在的效果,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路瑾也表示,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领域,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案在不断出现。很多专家都非常乐观地预期:“在我们有生之年,多发性骨髓瘤一定会成为可治愈的疾病。”
相关链接
多发性骨髓瘤主要症状
骨骼症状:骨痛,局部肿块,骨折甚至截瘫等。
免疫力下降: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最为常见。
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正常骨髓功能受到抑制,而导致贫血。
高钙血症:表现为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或便秘等症状。
肾功能损害:诊断时,患者常伴有肾功能不全。
高黏血症:主要表现为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并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国际通用治疗方法
化疗——应用广泛,可分为:传统药物治疗,即传统联合用药治疗方案,如MP、VAD、M2等;新型药物治疗:即以注射用硼替佐米为代表的新型药物联合用药(VMP、VD、VTD等)治疗方案。
移植——疗效被普遍认可。但是移植是一种高强度治疗,不适用于老年人和衰弱的患者。它分为自体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移植。
放疗——应用较少,只在某些情况下才被采用。 |